• 主页 > 攻略问答
  • 第十四届郑开马拉松赛鸣枪开跑,见证郑州开封融合发展

    4月18日,第十四届郑开马拉松鸣枪开跑。受疫情影响,今年没有邀请外国跑者参赛(资料图)郑开马拉松组委会供图

    头条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韩忠林

    郑开大道开通不久,一项国际马拉松赛事便应运而生。

    十多年来,发源于郑开大道的郑开国际马拉松见证并推动了郑汴两地一体化发展。

    从正开暴走族在中牟县的“重聚”到数万签名呼吁马拉松

    简述郑开马拉松_马拉松郑开大道几点封路_马拉松郑开从哪里开始跑

    2006年11月,郑开大道正式通车,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当时,路上车辆不多,郑开大道就被来自郑州、开封的暴走族“瞄准”。

    “每天都有很多人结成群,横冲直撞。”开封暴走族刘娜回忆,郑开大道开通初期,郑州和开封的暴走族分别从两地出发,然后在中牟“重聚”。大家有说有笑,玩得很开心。呵呵。 “很多人已经无法行走,只能躺在路边休息。”

    与此同时,在郑开大道举办马拉松比赛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早在2006年8月,正开大道开通前3个多月,网名“半月大哥”的王向阳和网名“穗丰源”的郑劲松就在网上发布了“关于举办郑汴国际“马拉松倡议”的帖子迅速引起了郑州、开封网友的热烈响应。

    在两地政府的支持和媒体的帮助下,网友征集了数万签名,越来越多的两地市民开始支持在郑开大道举办马拉松比赛。

    马拉松郑开从哪里开始跑_简述郑开马拉松_马拉松郑开大道几点封路

    2007年2月15日,郑开国际马拉松赛正式获批,成为两地民众深入交流的环节之一。

    与郑开大道共同发展的郑开国际马拉松,报名人数不断增加。

    与很多国际体育赛事不同,郑开国际马拉松从一开始就遵循市场化的方针。

    “第一届投资了500万元,但投入很少。”回忆郑开国际马拉松成立初期,河南省田径协会主席、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主任刘斌直言“不容易”。

    “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大家对马拉松的了解太低。”刘斌表示,虽然网友们热情很高,但要把它发展成一个活动并不容易。不仅市民对马拉松不了解,很多企业也对这项赛事的前景抱有观望态度,这直接导致组委会入不敷出。

    “幸运的是,我们坚持了下来。”刘斌表示,得益于郑开大道带来的郑开、汴州一体化发展等因素,郑开国际马拉松取得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国金牌赛事。

    据统计,郑开马拉松迄今已举办14届(2020年因疫情暂停)。第一届参赛人数为5600人,第二届参赛人数为8700人,第三届参赛人数为16000人,第四届参赛人数为20000人,第五届参赛人数为20000人。 26,000人,第六任期36,000人,第七任期39,000人,第八任期47,000人,第九任期47,000人,自2016年第十任期以来均为49,000人。这是为了限制人数参与者。郑开国际马拉松全程赛和半程赛都需要抽签,实际报名人数还在持续增长。

    吸引投资也变得更加容易。刘斌表示,正开国际马拉松冠名权已成为抢手货,众多知名品牌竞相争夺。 “郑开国际马拉松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看着它一天天长大,无论未来有多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下去。”刘斌说道。

    郑开大道上的故事与记忆:郑开国际马拉松改变命运

    郑开国际马拉松每年吸引数千名参赛​​者,每位跑者都有自己的故事。

    郑开大道开通时,开封市民李俊英37岁,面临人生重大转折。 “当时我一直在犹豫是否要去做生意。”在李俊英原本的理解中,商界就像一个“战场”,她担心我坚持不下去。

    简述郑开马拉松_马拉松郑开大道几点封路_马拉松郑开从哪里开始跑

    这时,正开国际马拉松即将举办的消息传到了李俊英的耳朵里。想了想,她把自己的命运押在了这次马拉松上。 “我告诉朋友,如果我能跑马拉松,就说明我有足够的意志力,能在商界坚持下去。”李俊英说。

    首届郑开国际马拉松于5月举行。天气有点热,整个马拉松全程阳光明媚。第一次参加马拉松的李俊英拼尽全力跑完了整个马拉松。 “跑完马拉松后,我的信心彻底增强了。”李俊英开启了自己的创业模式,彻底爱上了马拉松。他不仅跑遍了全国多地,还从未缺席过任何一场郑开国际马拉松。她还成为了正开国际马拉松的荣誉跑者,并拥有了自己的固定号码“977”。

    郑州跑者贾国强也有一个专属号码“828”。 “我还记得2007年首届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的起点是郑开大道076号灯杆,终点是开封金明广场。”每届郑州国际马拉松赛。贾国强绝不会缺席国际马拉松比赛。这段“直线”的马拉松路线对他来说承载了太多的回忆。

    郑州跑者张晓也是郑开国际马拉松的“爱好者”。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小伙子推着婴儿车,带着1岁以下的孩子跑马拉松。另一对情侣跑完马拉松后,男孩拿着奖牌单膝跪地向女孩求婚。 “这就是马拉松精神,它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种奋斗、一种延续、一种信仰。” ”

    马拉松沿线发展“两个城市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2007年,首届郑开国际马拉松举办时,22岁的刘旭东成为组委会竞赛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当时我主要负责登记和接待,每一个细节都要摸着石头过河。”如今,刘旭东已成为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组委会竞赛部主任,见证了郑开大道上为期十天的赛事。多年来的变化。

    刘旭东介绍,郑开国际马拉松举办初期,郑开大道两侧的行道树刚刚种下,大部分路段周围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 “现在,郑开大道两侧的行道树非常茂密。”刘旭东说,郑开大道两侧的高楼越来越多,变化“肉眼可见”。

    刘斌告诉头条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马拉松比赛期间需要设置很多休息点和物资补给点。早期举办郑开国际马拉松时,电力是一个问题。随着郑开大道沿线的快速发展,电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沿途有很多企业、社区,只要跟他们沟通好,既方便又安全。”刘斌说道。

    许多资深跑友也在年复一年的参赛过程中见证了郑开大道两侧的变化和两座城市的融合发展。

    “感觉两个城市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张晓告诉头条新闻·河南商报记者,10年来,他感觉郑开大道沿线很多地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框架也在不断拉伸。大的。

    在不少跑友眼中,郑开大道拉近了两座城市的距离,促进了两座城市的融合发展。郑开国际马拉松推动全民健身理念在两地市民心中扎根。 “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李俊英说,一开始她只是一个人参加,后来家人和朋友也加入进来。“现在大家都注重锻炼了,这是好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yaexan.cn/html/tiyuwenda/13658.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